宋太祖時期,趙普任中書令,因為年幼時候讀書不專一,不用功,在批閱公文時經(jīng)常遇到困難。于是趙普發(fā)奮讀書,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很晚,學的不是其他書,正是年幼時所讀的《論語》,一天晚上宋太祖到趙普家探望,見到趙普在讀《論語》,就問:“《論語》是幼兒讀物,你怎么還在讀呢?”趙普回答說:“年幼時讀書,為的只是多認識幾個字,并不了解其中的含義,現(xiàn)在讀《論語》為的是探尋治國理政的良方,很不相同。”宋太祖感到詫異而又欣喜的說:“你真把《論語》讀懂了??!”趙普笑說:“只要是一本好書,不同時期拿來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!”
傳統(tǒng)文化在如今這個科技迅猛發(fā)達的現(xiàn)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落伍,格格不入,但近幾年掀起的這股學習傳統(tǒng)文化的浪潮,使我們這些喜歡趕時髦生活,在網(wǎng)絡時代、吃著洋快餐、穿著耐克的時代青年,開始反省自己:現(xiàn)代社會哪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?
初次拿到《弟子規(guī)》一書,看到上面都是孩子插圖,漢子上面都標注有拼音,想著是孩子啟蒙教育的教材,回去剛好可以給我頑皮的侄女做做教育,第一堂課我們是在富士達公司聽的,前來聽課的人很多,各個年齡段的都有,講師是一個滿臉笑容的《弟子規(guī)》研究與傳播者,短短的幾十字被他繪聲繪色的講了講了將近三小時,中間穿插有典故,神話傳說,經(jīng)典視頻等等,幾次課聽下來受益匪淺,覺得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,真的是“只要是一本好書,不同時期拿來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!”
弟子規(guī)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:弟子規(guī),圣人訓,首孝悌,次謹信。泛愛眾,而親仁。有余力,則學文。它從人之根本出發(fā),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。首孝悌,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,要孝敬父母。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(yǎng)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,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,對長輩、對領導、對老師、對兄長、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尊重,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。次謹信,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,要講信用,也就是要誠信為本。小到一個人、大到一個企業(yè),如果不能誠實待人,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?“人無信不立,企無信難存”,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,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,做到今天擁有數(shù)百億身家、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?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,事事講求效率的現(xiàn)代商業(yè)社會中,誠信也許并不能為企業(yè)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,于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(yè)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。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么呢?眼前的“三鹿”奶粉事件,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? 泛愛眾,而親仁。有余力,則學文。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,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們學習,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,非做不可。如果做了還有余遐,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。這是教育我們?nèi)绾未颂幨?、如何學習,要經(jīng)常學習別人的長處,來彌補自己的缺點,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,提高自身的素質(zhì)和修養(yǎng)。
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,而對自身產(chǎn)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。例如,我們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,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,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(chǎn)生有益的影響,那就需要時間了。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,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。學習了《弟子規(guī)》,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,落實到一言一行中。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,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(yǎng)的過程,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。愛周圍的人,愛這個世界。只有這樣,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,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。